客家鼓王爭霸戰

客家年度十二大節慶『鼓王爭霸戰』在今年2009年邁入第13年了,有一半客家人血統的我從來沒參與過,今年託以前同事的福氣下花蓮富源參加的這場年度盛事。 本想天氣不穩定不知道會不會下雨受到影響,結果大家的興致都很高,並且社區的每個人都很認真的參與,讓我全程觀看了『鼓王爭霸戰』所有活動!
雖然我是第一次參加『鼓王爭霸戰』,感覺上好像少了原本較勁的味道,舞台上的表演者非常賣力,但是就是少了互動及震懾人心的悸動!這倒是有點遺憾!


但是客家『鼓王爭霸戰』的由來到底是什麼?經過幾個記者好友及地方耆老的說明才了解較勁爭霸的原由......

花蓮縣瑞穗鄉大富源社區昔稱拔仔庄,包括今富源、富民、富興三村。由於拔仔庄的地理位置扼要,緊控花東縱谷南北交通,清光緒元年 (一八七五年) ,沈葆禎「開山撫番」展開官招民墾的後山開發。後由繼任將領統帶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,重兵四、五百人屯墾,整營築城,也是現今的富源國小,拔仔庄躍登當時台灣中路的重要地標。拔仔庄雖有土城保護拔子兵,但為求心靈寄託,清光緒十五年(一八八九),由總理謝芳榮興建茅屋一間,祭祀城隍,取名「保安宮」。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為城隍聖誕,五月十二日晚上的「夜巡」習俗,是拔仔庄年度盛事。 慶祝活動的陣頭隊伍綿延數里,最震懾人心者當屬大鼓陣,昔年是以人力合挑大鼓,沿途競技,爭相貼紅,賀采聲常不絕於耳。為了輸人不輸陣,由每一鄰合作推出的大鼓陣,每年在清明節過後,天天傍晚起,就聚集在一起練習,準備在城隍爺繞境時大顯身手,根據地方耆老的回憶,打鼓的聲音此起彼落未曾間斷,因此當時流行一種說法:「假如你沒有聽過大鼓聲,保証不是拔仔庄民」。
民國八十七(一九九八)年起,地方有志之士,以社區總體營造精神,開始辦理『鼓王爭霸戰』每一年五月十三的前一個月裡,就可以聽到拔仔庒有三十二鄰,每一個鄰都在練習打鼓,此起彼落地在打鼓,希望藉此喚醒庄民的記憶,恢復並發揚拔仔庄優越的打鼓傳統。這就是一年一度聞名的『鼓王爭霸戰』

留言